《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》读后感
这是一本好书,好就好在它是一本实证记录,好就好在它能为我们答疑解惑,提供思路。华为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民企。因为她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的每个角落。因此她有广阔的国际视野,并吸收了历史和现代、东方和西方很多思想灵光,而且有结合自身实际的独立思考。
一、华为核心价值观的确立
以客户为中心,以奋斗者为本,长期坚持艰苦奋斗。
1、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就是真理。但要坚守真理,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永久不变,多数人做不到。这也是中国电信企业平均生存率2.9年的原因。
2、华为人成功的背后是用25年辛勤的汗水、鲜血乃至生命践行之后所证实的真理信条。华为在后续发展中有所谓“灰度”的哲学思想,如妥协、宽容,合二为一等弹性处理方式,如果涉及到原则信条华为绝不妥协,不退让,更不异变。
二、核心价值观的解读
1、以客户为中心——以病人为中心
①用政治家的话说,就是为人民服务。近几年的重庆不雅视频、房姐、房妹等新闻背后的黑色链条。据统计建国以后省、部级以上官员2000余人因背弃这一基本的信条,纷纷落马。
②用儒家的话说就是“仁”,仁者爱人,但中国两千多年自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以来,封建统治以儒家思想作为文化之魂治国,仍然无法阻挡改朝换代的周期律。
③用道家的话说:天理(各朝代末年的一个个王朝几乎都走上了倒行逆施、天理不容的末路),“行天道、顺民意”,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,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,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”。为什么几千年来,上至君臣,下至草民,就那么多的人大逆不道,而且是前赴后继,循循不止的呢。
④佛祖在天国,释迦摩尼是天国里的民办教师,不是执政党,他只传播思想,不问政事。但他的企业办的很好,“百年老店,千年佛堂”“天下名山僧占多”“家家观世音,户户弥勒佛”。佛教传到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不交地租不上税,上至君王,下至乞丐,哪怕一枚硬币也心甘情愿的投进去,图个吉利,至今香火不断。因此有人说释迦摩尼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的企业家。这就是宗教、佛家的根本思想,获取人心,欲求佛先求心,看来人心的聚力才是长久不衰的根本原因。
⑤华为认为将常识推向极致,就是宗教。华为践行的根本原则就是坚守普世的商业价值观,不扭曲,不异变,不上市,因此能够坚强的活下来。
2、以奋斗者为本
每周工作40小时只能培养出普通的劳动者,培养不出音乐家、舞蹈家、工程师、商人······
是什么法力能够把15万员工凝聚成一个能吃苦,能战斗的团队。我想这取决对人性的理解。人性是什么?孔夫子说过这样几句话:“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以为之,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”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,看来孔圣人也是追求利益的人,佛家认为人有五毒: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,归结起来就是自私自利,也说明人有奢靡享乐之性,这些都是人性丑陋的一面。怎样才能使不同个体的人摒弃恶俗,凝心聚力?华为选择的是按劳取酬,多劳多得,“存天理、顺人欲”,华为做得比其他企业更高一层的是“工者有其股”。15万名职工,7万名股东,大家一起当老板。通过股份这一利益纽带把大家拴在一条船上,一荣俱荣,一衰俱衰。
华为提出灰度理论,其中提到“人性的万花筒,是非不可太清楚”,领袖的胸怀:“宽容是领导者成功之道”“要抛弃帝王理想”。华为的文化定义:“非驴非马、亦中亦西”等等不是太清楚的表白。我想作者也有很多难言之隐。尽管华为有意识的远离政府,远离媒体,寻求超脱,但毕竟不能脱离社会,脱离政治,有些事情没法拿到桌面上讲清楚,只能把这些归到灰色地段。华为也赞同中庸方法论(不走极端)来处理很多问题。
华为为什么不上市:上市催生暴利,“小富快跑,暴富跌倒”(试想咱们医院一半人成为百万富翁,是什么结果)。毫不讳言,是利益需求、精神追求把华为15万员工联系在一起的关键因素。
3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。
这是一个沉重的命题,也是华为生存25年的密要。
中国几千年的王朝更替,西方几千年的议会制与君主制的轮流坐庄,谁不想子子孙孙传承下去,但都无法突破“盛极而衰”的周期律。中国民企的平均生存周期不到3年,美国也就8年多点,日本长些也就13年多些。什么原因?
它能使世间的一切生命由枯变荣,由荣变枯。时间能使人产生惰性,产生疲劳,产生懈怠,产生死亡,时间能使一个组织产生凝聚,产生离散,产生新的组织,新的离散。
初创阶段,精英汇聚,人心向上,凝心聚力,一番作为。达到一定高度,人性负面作用开始发酵:惰性的发酵,安于现状,不思进取。功利的发酵,山头主义、小集体利益、帮派团体的跑马圈地。功臣的个人膨胀成为变革的阻力。如果把这些归结一下的话,比较接近的表述就是组织内部的腐败,高层腐败带来的是整体结构变形坍塌,局部的腐败造成的整体结构的残疾、病态。
解决这些问题难就难在它是逆势而行,是反科学的或者是有背于规律的。任正非这个在恐惧中生活的企业领袖,他也只能得出“让华为死的慢点”这样一个悲观的论断。文化大革命就是要解决组织疲劳症。一个国家七、八亿人参与的“文化大革命”这样的大运动,造成伤害太大了,结果导致党内一片责骂,全面否定。可见解决这类问题岂能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般轻松。
三、华为激活企业的探讨
1、依靠组织,推出轮值CEO。几个副总轮值担任企业总裁。变一个人的力量为几个人的担当。虽然不能解决整体惰性的沉淀,算是权力分解后,避免一人独裁失误造成的巨大风险。
2、在高管阶层推行自我批判。毛泽东主席的“批评与自我批评”以及“灵魂深处闹革命”的思想在华为被充分吸收。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”这种做法作为一种制度贯彻下去,能使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做到“人贵有自知之明”不自我膨胀,不骄傲自满,能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,能有大局意识,不脱离群众等等——渐进式革命。这就是华为的耗散结构,耗散掉什么?耗散掉富贵病,惰怠之风,让华为的“肌肉”结结实实地扎根于华为文化之中。
3、华为没有历史,没有功劳簿。
华为有自己的创业史,但华为不设功劳簿,过去的英雄只代表过去,现在大家在一个起跑线,谁是奋斗者,谁跑在前面谁就是当世英雄,一切都是动态的,永远保持内部的活跃和奋斗,这才是华为所需要的(没有终点的马拉松)。
4、华为让奋斗者食利。
华为的股份惠及6.6万多名,近半数员工,他们都是企业的精英。华为设计的是“银手链”激励制度:工者有其股;一种可以长期持有的虚拟期权;一种只有奋斗者才可以做股东的非上市股票(不能卖)。高度分散,又高度封闭,只有持续为公司做出贡献的人才可以拥有股票,拥有通过劳动获得的分红权。反之,任何人只要离开公司,不再为公司奋斗了,就必须放弃股权。华为不允许纯粹的“食利者阶层”凌驾于奋斗者之上。
5、让制度流程代替人治管理。
一个企业在它的初创阶段需要领袖,需要独裁就好比是战争年代需要英雄。因为企业随时处于生与死的临界点,这时靠制度条例来约束,就丧失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,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。企业做大了,成为世界巨头,就等同于进入和平年代,这个时期仍然需要领袖,但这个领袖不是帝王,不能搞独裁,林林总总一大堆的事情,只有靠组织,而组织也是人构成的,因此需要制度流程来约束。华为聘请了70位国际管理大师,每个工时300-600美金给华为设计了一套“美国鞋”,华为必须穿上,脚进不去怎么办“削足适履”。因为这等同于剥夺了许多人的既得权力和利益,所以必须削掉,包括任正非在内。这双鞋是什么样子书上没写,但有一处提到了就是牵引公司向着“以客户为中心,以奋斗者为本,长期坚持艰苦奋斗”这个核心价值观靠拢。制度流程的设计虽然不能解决华为的全部问题,但大部分问题都解决了。这就是华为能够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。
任正非仍然是华为的最高领袖,但他更接近于精神图腾,他不太管具体事物,更多的是在自己的企业王国里传经布道,充当牧师的角色。但他仍然在焦虑恐惧中生活,因为企业这艘中型航母还在前进,危机时刻他还要亲临一线指挥,因此华为的路到底能走多远,还是未知数。用华为自己的话讲:“华为在成长,还没有成功”,什么时候这个企业能够经历几个大的劫难,通过自身的努力仍然活下来这才叫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