铭记历史 永创辉煌
时间:2016-07-18 16:39:08    点击数:0

 宣传科   张迎福

2003年的春夏之交,另人难以磨灭的记忆,就是“非典”从肆虐的祖国南大门、迅速蔓延首都、疯狂席卷华北地区之时。它给中国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和损失不亚于十年浩劫!到处人心惶惶,为减少外出感染的风险,生活必需品被大量抢购。随着疫情的扩散,许多原本兴盛繁荣的场所变得冷冷清清,甚至被迫关张停业。恐慌心理下,不少地区采取了封锁隔离措施,以防止SARS病毒侵袭。“非典”横行,许多中小学生被迫停课放假,大量民众减少出行,不少火车车厢也成了部分旅客的“包厢’’。当年“五一”国务院决定暂不实行放长假制度,以避免人群大面积流动和疫情扩散。
疫情蔓延,各大医院自然而然成为抗击非典的主战场,我们医院作为运城市的唯一定点医院,先后收治了12例非典病人和14例疑似病人及16例医学观察病人。当时自己所在的急诊科主要承担发热门诊、病人转送、公路检测及咨询和健康防护知识宣传工作。医务人员“全副武装”,彼此看不清对方的模样,厚厚的口罩和防护服让我们喘不过气来!病人更是无法看见护理自己的护士的真面目!五月的运城气温较高,情况特殊不允许使用空调,当班护士一身身出汗,跟洗桑拿似的,几乎浸透了全部衣服,防护鞋里可倒出水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省去穿脱衣服的麻烦,不得不裹上尿不湿,许多人减少进食,甚至不敢喝水!医护人员承载着肩上的那份责任和心中的那份爱,伴着刺鼻的消毒气味和冒着随时被传染的可能,依然忘记了害怕,日夜坚守在病房,无法与家人团聚。许多病人,心理上不愿承认自己患病,不配合治疗,加之护士手戴橡皮手套,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,她们依然想方设法完成治疗。当时人人普遍有个错觉,就是觉得时间太漫长,尤其夜里守护病人到天亮,非常难熬、一分钟、数分钟、数小时…… 。
突如其来的灾难,不仅考验了所有人,也教会了大家许多,让我们从长期的低迷、困惑、找不着北到清醒、振奋和充满自信。
在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残酷斗争中,全院上下齐心协力,共同奋战,不顾个人安危,不计个人得失,舍小家为大家。
4月24日运城市二院25名勇士挺进非典前线后,我们并非孤军作战,市委领导和卫生局莅多次临一线慰问医护人员并亲自指挥战斗。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,不断捐来通讯工具、药品、防护用品、保健品、食品和生活用品。至今仍另人记忆忧新的是,名为“水云间”的鲜花店的两位小姑娘,送来了花篮慰问,以她们特有的方式,表达对医务人员的慰问和祝福。
最难忘的是,2003年5月12日那个特殊的护士节,全体护理人员精神焕发,自发整装,来到门诊楼前,在“白绢心语”条幅上,庄严书写自己的豪言壮语,表达二院护理人的赤胆忠诚,铭记二院护理人的非凡经历。
危难之际的真情实感,是人性善良和高尚情操的真实流露,是完美人格的实现和升华,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灾难面前充分显示其强大无比的生命力。
经过两个多月的奋力抗击,“非典”疫情终于得到全面控制,社会生活逐渐恢复正常。然而那段特殊的时光却另每一个亲历者难以忘怀,不管是全方位隔离防护,还是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摸索前行,从被动应对到从容面对。当时医院正处于低谷时期,医院兑现不了职工工资,我们不仅打赢这场猝不及防的战役,并取得了零感染和零死亡的骄人战绩,困难之大,感人之深,永载二院史册。
提起发热门诊,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是“非典产物”,它在“非典”期间的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,在诊疗过程中大大减少了患者和医生、患者与患者之间感染的可能性。“非典”之后,各医院继续保留了发热门诊,阻截传染病,发热门诊功不可没。
经历“非典”,让每个医护人员的心智更趋于成熟,面对疫情,从容应对。经历“非典”不仅锻炼了队伍的凝聚力,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每个人学会了坚强。特别是经过乙脑、甲流、手足口的洗礼,应急梯队、应急救护演练、急救设施、防护药品及用品等,一应俱全,应急培训和联动机制更趋完美,确保疫情来临,及时有序,科学应对。
时隔十年,回望非典,收获的同是淡定与成熟,如果没有经历过,很可能还是平平淡淡,再来一个传染病还可能是糊里糊涂,没法儿应对。但现在如果再来,感觉就会不同,经过历练,更加镇定,更加成熟。
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,然而比历史更值得铭记的是书写这段历史的二院人,尤其是SARS科的全体英雄们。向英雄学习!向英雄致敬!永记“万众一心,众志成城”的抗击非典伟大精神,塑造完美人格,为二院的腾飞而努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