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变,从阅读开始
时间:2016-07-18 09:28:33    点击数:0

 

改变,从阅读开始

  • 关于世界读书日
  1. 世界读书日——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4月23日为“世界读书与版权日”,今年是第17“读书日”
  2. 目的——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,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青,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,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,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,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、文化、科学、思想大师们,都能保护知识产权。
  3. 活动——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4月23日的前后一周或一个月时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(赠书、读书、演戏、文化沙龙等)

中国——“倡导全民读书,建设阅读社会”(1997年)
“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”(2009年全国少年儿童阅读日)

  • 我国目前阅读状况令人担忧

调查显示,5%的党政官员一年购买6本书;40%的4-5本,近半数人1-3本或无购买。
18-70岁公民,0.9%的认为阅读量多,7.1%的比较多,55.1%的认为很少(近六成。)
2008年调查,成人人均年阅读图书4.72本,阅读杂质50%,人均8.2本,其中1-2本的最多,占24.6%。
一项万人读书调查显示:5%的上海市民人居一周读书不少于10小时,37%的人表示一年读书的数量在5本以下,有80%的市民认为是阅读改变了自己的生活。

  • 为什么要阅读

(一)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
我们很少认真思考:每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?个体精神成长的历程是怎样的?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,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,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,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。
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。每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,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。这一重复,是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。
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,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,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。只有通过阅读,通过与孔子、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,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;只有通过阅读,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,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。
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。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。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,但我认为,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。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、广告和娱乐的内容,人类的理解,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,通过网络很难获得,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。
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,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。
通过阅读,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,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。
通过阅读,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,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。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,但“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”,令人如沐春风,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,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。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,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,而气象万千。
通过阅读,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,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,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。人的生命长度有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,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。
通过阅读,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的美景,体验精彩人生。
通过阅读,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,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。
阅读,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。
(二)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
很久以来,我们一直都仅将阅读看作个体的行为。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。我认为,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了其精神力量,而精神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,起着关键作用。国际阅读协会在一份报告中曾经指出,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。
犹太民族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民族。在以色列本土,大概有600多万犹太人,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不超过3000万人。这个在公元70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国、到处流浪并寄人篱下的民族,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世界级杰出人物?
看看这些伟大的名字——马克思、爱因斯坦、弗洛伊德、海涅、卓别林、毕加索、基辛格、摩根、洛克菲勒……在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和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,占美国总人口2%—3%的犹太人占了一半;在全美名牌大学教授中,犹太人占1/3;全美律师中,犹太人占1/4,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,犹太人占40%;美国的百万富翁中,犹太人占1/3;全美文学、戏剧、音乐的一流作家中,犹太人占60%……不胜枚举。
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,几乎都被犹太人改变过——马克思的唯物史观,改变过或依然在改变着人类对社会和历史的观点;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,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;爱因斯坦的相对论,改变了人类对物理世界和时空的认识。《货币战争》一书甚至认为,是犹太人掌握着当今世界的金融命脉。
一个民族获得这些杰出成就,靠的是什么?是智慧。而智慧的背后,是犹太人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书籍宗教般的情怀。犹太人嗜书如命,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: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;在以色列,平均每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;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,让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,他们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。这种对书的迷恋和敬畏之情,非常值得我们关注。
我认为,阅读对我们不断强化文化认同,凝聚国家民心,振奋民族精神,提高公民素质,淳化社会风气,建构核心价值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我们曾经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,提出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,但是讲了这么多年,我们却一直没有寻找到最有效的方式。倡导阅读也许是最佳切入口。
共同的阅读,是能够形成我们这个民族共同语言和共同精神密码的关键,共同的阅读,是形成我们这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唯一途径。
《朗读手册》里面有一句话:“阅读是消灭无知、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,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。”
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的养成,为了我们未来的终极前途,我们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阅读。
(三)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
我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,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、兴趣和能力。如果一个学校将这个问题解决了,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。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,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,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,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。相反,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,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,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,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。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提供最初的滋养,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自主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。
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,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,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,那就是学校。只要有了书,孩子们就有了阳光,有了成长的空间。
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是在中小学形成的。古代的士大夫说“三日不读,面目可憎”,这正是精神的饥饿感造成的。人的很多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,在这个时期如果适当地给予刺激,只要一学习就能够掌握。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有关键时期,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期,再想养成阅读习惯,就很困难了。
没有阅读的学校,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有阅读的习惯;没有阅读习惯,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。面对未来的社会和挑战,他们将很难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和充实的人生。
让我们的学校,都成为阅读的天堂吧。
(四)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
城市的美丽固然表现在它的建筑、规划和绿化上,但一座城市的真正的美,还在于这座城市里的人的品位和气质。人的品位和气质是怎么来的?是通过书籍阅读而来。我认为,最优秀的城市就应该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。
一个城市最美丽的风景应该是阅读的风景,一个文明的城市应该是学习型的城市。学习型城市的美丽不在于外在的山水树木、街道建筑的感官之美,而在于内在的思想之美、文化之美。学习型城市的美丽在于有着自我超越的市民、催人上进的组织、简单宁静的生活和自觉创新的文化。这是学习型城市的生命之美、灵动之美。
评价一座城市,主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。
台湾诚品书店——有30多家分店,实行24小时营业,已成为台湾人的骄傲与尊严,不灭的灯照亮着城市,也似乎照亮着人心,那一种安静而高贵的氛围,让你觉得生活是美好的,读书是有尊严的。
我国上海目前唯一的24小时书店——大众书局福州路店开业即将满月,在吸引读者深夜购书阅读的同时,也招来了一些流浪汉和蹭睡者。
有书香的城市,有阅读氛围的城市,才是令人向往的美丽城市。
四、如何阅读和读什么书
就以读书的姿势为例,其实大可不必讲究。古人“三上”(马上、枕上、厕上)读书法看似有些不雅,实则领略到了读书的真谛。而今,公园里的“晨读”、公交车上的“走读”、倚床挑灯的“夜读”,无不是一道道美丽风景。正如有人所说,“先要把读书看得很平常,才可以读书……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随性而读,是与生命相伴始终。”只有把读书当作平常之事,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,才会真正领略“读书是福”的意境。
喜欢读书是一种态度,而能否善于读书则是一种能力。读理论之书,打牢“基本功”;读经典之书,占领“制高点”;读大家之书,开阔“大视野”;读哲学之书,掌握“金点子”……让心灵俯就于经典,让灵魂与灵魂对话,自能积累底蕴、提振精神、修身明理、洞悉人生,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,领悟时代使命,并进而笃行之。
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今年4月23《书香中国》晚会主题——阅读与美德
推荐图书:
《如果有可能,我带你去远方》——农民工诗人杨成军
《农民家书》——陕西农民侯玉录四十年书信汇集
《协和医事》——协和医院精神及一代名医;
《天使在人间》——西安最美女孩熊宁事迹;
《天路之魂》——修筑青藏铁路纪实
推荐四名阅读形象代言人——王刚、白岩松、赵振钧、朱永新
五、几点建议
1、给家庭建一个书房
2、每年读3-5本书,有选择性的、针对性的
3、和孩子一起从基本的道德规范读起,经典阅读《弟子规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
4、读的同时,养成写的习惯——日记、随笔、读书笔记
从阅读开始,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