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 做 二 院 人
时间:2016-07-18 09:27:32    点击数:0

 退休返聘专家 杨 光

 
东风拂面,春意盎然。我站在窗前,看着夹着雪花的2011年的第一场春雨,思绪万千;又看着水沐合欢的滚滚喷泉,我心潮涌动,勾起了我在二院近四十年的绵长的回忆。
我是1972年来到二院的前身——传染病医院的,我和四面八方抽调来的6-7个人作为筹建小组,来到当时还十分荒凉的这片土地上,距市区十里,前不着村,后不着店,仅有一条三米宽的石子路。我们就是在这里搭起了三间工棚,扎下了二院的最初根基。
当时的传染病医院只在运城地区列项,没有资金,仅靠自筹的一点资金,三年间盖起了三排窑洞式病房、几间食堂和一大排杨树杆子搭盖的家属宿舍,没有围墙,大片的土地上还长着庄稼,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单位。
1974年夏天,一场“乙型脑炎”大流行,逼的传染病医院仓促开张,当时十几个人,没有几条“枪”,仅靠着原地区医院传染科并入带来的人马,病床、办公用物及有限的器械、药品,还有一台当时就已淘汰的200MA上海牌X光机和两台显微镜这些早期二院人的全部家当,便“搭台唱戏”了,开始分秒必争地救治从地区医院转来的数十位危重的“乙脑”病人。
在上级卫生部门的领导下,高举艰苦奋斗,自力更生的旗帜,以大寨人为榜样,开展业务,开放门诊,医生守床治疗,护士三班专护,另派出医疗队深入疫区,现场扑灭疫情,派出防痨队走乡串户普查普治结核病,职工自己找关系,挖资金,盖起了一幢门诊楼,增添了一批器械和药品。
尽管如此地努力,到80年代初在群众眼中这块地方怎么也不像个医院,倒像一家农场,业内人士说二院是后娘养的没人管,听到这话,当时的人们和部队转业的一批干部没有灰心,没有气馁,更加发扬光大了解放军的“三八作风”,自己动手搞建设,直到80年的中期在运城地区卫生系统才真挂上了名,站稳了脚跟,同时也练就了当时二院人的艰苦创业精神。
改革开放到1988年初,医院的主要领导在改革的大潮中提出并实施了一条“医院办厂,以厂养院”的办院方针,在管理上实行了经济核算,奖金挂钩。在卫生界引起了一片哗然,岂知在滥发奖金的轰动现象后面经济赤字、药库亏空、工资拖欠、债务利息接踵而来,医院从此陷入了深深的泥潭。
一直到2000年前后传染病医院犹如没落的满清政府,内外交困,经济上入不敷出,上级给职工的调资得不到兑现,人员基本工资越拖欠越多,来院就诊的病人越来越少,门可罗雀,院内荒芜,残垣断壁,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,已经有几家私营医院的大员们悄悄的考察,准备合并收编。然而此时的二院人仍在艰难地维持着……
2003年初突如其来的一场非典,更将二院人推上了风口浪尖,面对如此严酷的血与火的考验,面对生面恶魔,在受命于危难之时的常务副院长李长河的带领下,不畏风险,不怕牺牲,挺起胸膛,背水一战,磨难使二院人更加坚强。阳光总在风雨后,二院迎来了希望之春,2004年初,李长河同志正式担任二院院长,组成二院新的领导班子,以全新的姿态,全新的思路,竖起了文化兴院的旗帜,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,崇尚精神乃道之哲理,彰显自信忠诚,勤奋敬业之二院精神,把二院引入了一条正确发展的道路。
我作为一个已退休的老二院人,接到李长河院长的召唤,怀着对二院振兴的期盼,迎着希望的曙光,毅然放弃了外院高薪聘请,回到了二院人的行列,亲历了精神文化,制度文化,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熏陶。这里所实施的创业文化、人格文化、创新文化和谐文化的战略,几年来使二院发生了巨大变化,不仅环境优美,诗情画意,而且科室齐全,布局合理,医疗技术先进,人才济济,服务优良,质量一流,经济增长,早已不是人们眼中的农场,而是一座实力雄厚,包含文化底蕴的公园式的现代化医院,成为河东大地上一颗灿烂的明珠。
社会上常有一些人说,二院的变化是靠非典拨款救活的,我不敢苟同。一次在市直医保中心离休干部的会上,大家议论到此,我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大家真相:社会上的这种说法仅仅是猜测,不知实情,非典的拨款是有,但杯水车薪,远不能偿还数百万元的债务和补发先前所拖欠的职工工资,何以谈建设?实情是二院人在李长河院长的带领下,怀励精图治之心,举文化兴院之旗,扬艰苦奋斗之风,走大胆创新之路,才被救活而发展的,李长河院长功不可没。
我心中常常感叹:非典前险些被收编吞并,幸亏那些人视二院人为包袱,摇摇头走了,只有李长河院长深信毛主席所说的“人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”,只要有了人,什么人间奇迹都可创造出来。二院这块30年依旧贫瘠荒凉的土地,才在近6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同时也成就了二院人,展现了新一代二院人的风采。
他作为二院人之首,引导发掘并升华了老一代二院人的可贵精神,在二院的土地上造就了大量的精英人物、感动人物、忠诚员工、特殊贡献人物,李院长也获得了卫生部授予的全国优秀院长和省劳动模范的殊荣,一大批二院人上了光荣榜,连我这个退休的老二院人也被授予二院人最高荣誉的“二院人奖章”。在获奖之后,我的感言是“李院长是第一个应该带上此奖章的人,但他却没有佩带,却挂在了我们的胸前,这是对我们的褒奖和鼓励、更是鞭策。”
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,我这个做了近40年的二院人,还要继续做好二院人,把有生之年的余热尽情燃烧在二院的土地上,让夕阳的红霞放散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辉。